运营是一份神奇的工作,有的人被各种繁琐的事缠着昏天暗地,最终落下一地鸡毛;而有的人则像世外高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从初出茅庐,除了勇气什么也没有的小白,到独当一面羽扇纶巾的大神,最重要的是什么?经验、能力还是运气?其实都需要!但如何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关键靠的是方式方法。
今天π爷就跟大伙聊聊关于运营的一些方法论,很简单也很基础,但正是这些基础的方法会伴随着你整个运营生涯,也正是这些基础方法论,可以帮助你不断优化、提升自己。
二八法则
这个定理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简单讲就是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这个理论在很多领域都适用,包括在运营工作中一样有效。
我们都知道做运营是一件比较繁琐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很多新人而言,所以才会让人感觉做运营就是打杂的错觉。而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运营经理/主管来说,随着层面的提升,所要面对的东西也更加复杂。所以学会运用二八法则,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社群运营。从影响力角度来讲,运营者都是通过对其中20%的核心用户进行运营,从而来影响其他80%的普通用户。而且也正是这20%的核心用户,带来了超过80%的效益。所以对于运营者而言,挖掘他们,与其保持深度沟通,让他们认同社群理念和发展模式,培养他们成为社群中的kol,再让他们去引领其他普通用户,从而打造一个成熟的社群运营机制。这就是二八法则的利用,对于20%的核心用户提供专属服务,而其他80%的普通用户则以有效模块化来替代。不但可以减轻运营者的工作量,还能提升核心用户的体验感,从而增加效益。
二八法则在运营中的运用,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抓取关键因素,例如KPI拆解后要能找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点是什么?然后分析这个点受哪些因素影响,从而把尽可能多的资源往这一部分去倾斜。
如何抓取关键因素?
1、MVP
最小可行性测试,也就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测试。这一方式通常被运用在产品开发上,但其实在很多运营环节上同样适用。它能让团队花费最小的代价从客户那里收集到最多的经过验证的反馈。从而帮助我们抓取到最关键的核心因素。
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MVP模型提炼后是以:目标客户--小范围试验--反馈修改--产品迭代--获得核心认知--高速增长的方式进行完整循环,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适当进行简化:
通过上面这个模式,经过多次循环测试,就可以在所有列出的影响因素中,找到最关键的那一个。MVP测试的最终目标是弄清楚你投入的努力是否值得,是否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做用户觉得无用或者无效的事情。
2、从往期数据中去抓取--SOP
SOP即标准作业流程,这个在运营领域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就是把我们的日常工作等用统一格式进行描述,从而来指导和规范整个工作。
例如:公众号小编的SOP:
明确目的--选题--立意--文章框架拟定--素材选取--排版--校对--选择推送时间--正式推送--跟进反馈--数据记录分析--优化!
SOP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让每一个人对目标和流程清晰,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等等。当然也能为我们找出关键因素提供非常大的助力。
3、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人都是在经验中成长的,任何一个运营大神也不是一开始就牛气哄哄的。所以作为一名运营小白多向大神、同行探讨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你找不到的关键因素,人家可能一下就能找到。别人走过的弯路、踩过的坑你也能有效避开。
二八法则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那个可以影响80%产出的因素,然后进行重心的倾斜。而在找关键因素时除了上面说到的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慢慢挖掘。不过需要切忌的是不能太过于依赖经验主义,即使是从一些大神那边分享得来的,也是需要经过一定验证,另外还需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换句话说关键因素会随着运营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那么你的核心投入也需要不断调整。
四象限法则
做运营经常会感觉到像是在打杂的,尤其是对于新人而言,因为目标不明确,能力也不够时,常常忙碌在各种琐碎事物中,工作年限不断在涨,但是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总结和复盘,当然具体该怎么做网上有太多相关的文章了。我只是在这里补充一点,作为新人不要首先要先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不然你如何做好总结?
而四象限法就是可以帮助你实现合理规划工作,让你可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处理重要事情的一种方法。
四象限法则就是利用纵横两轴,标注为轻重缓急,再结合时间将事物进行区分:重要且紧急的事物、紧急不重要的事务、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然后我们把自己的所有工作一个个填进去,作为日常运营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上,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结果进行保障。
当然,四象限法则除了帮我们合理规划工作内容,提升工作效率外还有很多用处,比如分析SEM渠道:
四象限法则在用户增长、广告投放等方面运用的非常多,其关键就是抓取其中两个核心关键元素,然后把两个核心元素以横纵维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漏斗分析法
在运营领域里,最常见的漏斗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ARRR模型:从用户增长各阶段切入,包括Acquisition用户获取、Activation用户激活、Retcntion用户留存、Revenue用户收入以及Refer自传播;
消费漏斗模型:一般用于页面结构会内容相对比较复杂的业务,从用户内容消费和流量走向的角度,从宏观层面主要是用户回答用户消费什么内容,从微观层面用来分析影响用户消费的问题是什么;
电商漏斗模型:用户购买商品的路径,即从浏览商品到支付订单的每一个环节;
功能优化漏斗模型:主要适用于产品功能的优化,从最终目标入手来拆分整个业务环节,从中提取和优化核心指标,最终实现提升整体功能的转化率;
AIDMA模型:消费者从接触某一信息到最后实现购买的整个过程,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引起兴趣)、D:Desire(唤起欲望)、M:Memory(留下记忆)和A:Action(购买行动),比较常用于品牌营销;
AISAS模型:在AIDMA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用户反馈环节:
漏斗分析法可以直观地为我们呈现用户行为路径之间的转化率,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为我们的运营决策提供辅助。
比如我们以电商漏斗举例:用户从最初的浏览商品到最终支付购买,用户通常会经历几个关键行为:首页浏览、商品详情页、加购物车、提交订单、支付完成;
通过上面的漏斗模型,我们会发现其中商品详情页——加购物车这一步的转化率非常低,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商品详情页是不是设计的吸引人、没有突出产品优势、排版不够精美等等。针对每一个原因进行调整测试,从而实现整体转化率的提升。
漏斗分析法的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对象、时间、节点和指标,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漏斗模型,就像上面讲到的各种类型,时间则是指从事件开始(某一行为起)到结束时间(某一行为止),节点就是这一路径上的具体步骤划分 ,指标一般是指转化率。
所以建立漏斗分析模型第一步就是需要选定一个分析维度,然后画出流程图,选定关键行为(确定节点),再通过数据比较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调整,最后进行验证。
在使用漏斗分析法时,其流程路径越详细越好。如果在有限资源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去放大漏斗的入口。而在分析数据时,一些关键因子存在主观可把控的,需要优先,而一些客观比较难把握的则可以适当先放一放,另外对于那些优化后可以提升较大空间,也就是对结果影响显著的因子则必然是要优先优化的。
总结
运营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今天聊到的二八法则、四象限法则和漏斗分析法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另外针对不同的运营岗,也会有对应适用的方法。
但是方法再多,也需要基于事实,任何的运营手段、技巧、工具,都是为最终结果服务的。运营能力的提升永远都需要伴随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