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时,你是会被改变抑或是在这里完成观念转变,这取决于你的行动。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一个互联网民工进入到一家汽车大厂后发生的故事,与你分享,希望能给在职场的道路上的你一点启发。
那个互联网民工如愿进入了汽车大厂,后来怎样了?
当互联网民工还不是互联网民工,只是个初出茅庐的“白纸”时,便有幸结缘某汽车大厂做供应商实习,那时候该汽车大厂还单纯只是个大厂(字面意思:规模较大的厂)还没有如今的名气和声誉,但已然在这张“白纸”上印下了一个信念——能进这家公司真不错。
然而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除了中间还在一家外企汽车项目待过之外,我成了个地地道道的互联网运营民工,在互联网道路上越走越远。
- 给某男性品牌卖过内裤,为拉新/促活/留存那点事,单独将微博账号运营张粉23w(可惜那时候电商对新媒体重视没那么高),研究每个广告位内容如何最大转化……
- 在某外卖平台给骑手写“段子”,共情到在路上看到骑手都要热泪盈眶说一句:你辛苦了;
- 还从事过SaaS,做企业级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天天被亿万级风口的项目感动着自己……
这么多年,实实在在为流量操心,真真切切为订单服务,我们总是做着以小博大(小成本/大流量)的事,用户就是爸爸,撩到了都是本事。
后来,当车企慢慢互联网化,互联网民工终于有更多机会“跨行“接轨汽车行业,于是我这个10年互联网老人终于有幸进入了“初心”公司。
一个互联网民工欢欢喜喜进了心目中的汽车大厂,还是那种高大上的项目,是电视剧里放的那种老外就在身边转悠,随便一个员工张口都是英语,绩效都要双语的那种。
然而,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
这样的企业,你不做好这些准备,上面的歌够你在这一职场路上反复循环……
一、或转换别人的观念?或被这里的观念转换!
且不论刚进来那会儿,对别人张口就来的各种中英文名词,什么CEC、CUD、D2C、CMS、君信、尚博信傻傻分不清,甚至不知道哪些是系统名字,哪些是职位简称,抑或是供应商……也没人跟你解释,一上来就是一顿输入,让你云里雾里。开会也是,拉上开会,没有任何背景提前告知,听得懂多少是多少?
然而这都不算什么?社群?还是社区?进来之后这是我最主要的概念混乱,因为涉及到岗位工作。
首先谈谈社群和社区的区别吧。社区是指具有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和社会关系,强调一定地域空间群体之间的互动。而社群是基于社区发展而来,与社区相比,更突出群体交流,分工协作和相近兴趣。社区是强调空间,而社群是在强调人。
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知乎、小红书这样的App就是一个强调空间的社区,而在这个App里创建的一个个可以供人即时交流的,有共同兴趣的群,就是社群。这是我从业来所认知的所谓社群和社区的概念。
然而我进来后,跟每个过来和我探讨“社群”的人聊了一圈发现,他们聊的不是我所理解的在app里面的社群板块,而是整个社区的概念。我细思一想,英文中社群和社区都可翻译成Community,而且车企从产品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启发最大的还是蔚来,而蔚来是有大社群和小社群的概念,所以他们是不是把社区当社群了,所以习惯性的说社群?
OMG, 我恍然大悟,我是来做社区的呀!
可社区运营和社群运营可不是一回事。于是我借着跟老板聊工作定位的机会,聊了下社群和社区,并之后不断强化社区的说法,总结了个社区的分析框架,确定了几个板块,让老板给我指点迷津,究竟希望我做哪一块儿,最终才圈定了内容-UGC方向。
二、大厂供应商太多,让人欢喜让人忧?
是的,这大概是我待过供应商最多的一家公司,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要招标,甚至有多个供应商,有驻场的还有不驻场的,我们最亲最需要的不一定是同事,但很可能是供应商。
带供应商和带团队,一样,又不太一样。这种相同且不同就直接决定项目的进展。一样的是我们都是靠着一帮人将一件事推进下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不一样的是这群人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自己人,后者是服务自己的人。
前者你们的目标人群是同一类人,你们只需要有个能者确定一个正确的策略,往下细化执行,大家一起往前冲就好了。而供应商是具有相关专业能力,同时具有服务性质的一帮人。说白了,你要带着服务你的人,仰赖他们一起制定一套玩法/策略,去服务你要服务的人。这中间就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 供应商是真专业还是伪专业?
我从来不怀疑供应商的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使命必达“的执行。只担心他们是不是真正从户的需求出来,做出符合市场的策略,而非花哨的自嗨。
因为曾经也在乙方待过,再进行对比后,我发现至少我的用户思维是扎扎实实在甲方建立的,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犹期讲究用户心理(毕竟用户运营一词最早是从这个行业起来的)。而这种用户思维是需要你去花很多心思琢磨用户的心理,然后优化自己的策略和内容,执行中要兼顾很多用户行为中慢慢总结的。
而很多供应商公司员工几乎一直是从事乙方工作,没有建立成熟的甲方市场和用户思维,这必然导致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一定偏差,也就一定影响其专业性。何况在说服甲方时,博出彩博创意永远比讲底层逻辑更容易抢眼球,且快速说服(当然这也可能是甲方的不专业滋养的)。
2. 供应商是不是有足够的“用户思维“来抵抗”甲方思维“?
退一步说,如果甲方足够专业,供应商就真的能够玩玩全全站在甲方的立场,去思考甲方用户的需求来替甲方做事?当然,这是最基本原则,然而,这基本上又是个伪命题。不是说供应商不会这么做,而是说在供应商那里不存在“甲方思维“低于用户思维,毕竟他们真正的用户是甲方,服务好甲方大于一切。甲方向来比较强势,遇到专业的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甲方还好,大家一拍即合,如果不专业的,要么策略一遍遍改,要么效果差强人意。
而大部分甲方或者甲方中大部分的人都不专业,不然我请你这个供应商干嘛?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它几乎都是个伪命题。这样说,供应商实则也是难,也是无奈~所以,回到一开始的话题,甲方带团队和甲方带供应商就面临着很不一样的问题。
但我们都需要的是,控权的这个人是个专业的人,或者具有拨开所有的现象能一眼看到本质的人,至少他有这个底层逻辑,且听取建议的。
然而,又不幸的是,很多人在自己的认知里都认为自己的那套东西是对的。当然,有幸的是,我们需要的那种人依然存在,依然有被遇见,即使ta只做到60%,也是感恩的。
像所有学科学到最后都绕不开哲学,职场也一样,到最后终是政治。
这大概是每个公司,每个职场人的都绕不开的宿命,然而在汽车大厂又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且听下回……有空分解……(感觉一直说下去,可以连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