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互联网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几经更迭,回望过去,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行业出现了什么波动?对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又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启示?本篇文章里,作者就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做了梳理,一起来看。
5月4日,美联储公布5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这一举措将使大量资金回流美国,全球货币进入紧缩状态。
这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安,因为按照历史规律,加息,金融动荡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最近股市都是一片绿意盎然,恐慌是难免的。
不止一位专家把现在的时代,比作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代、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疯长时代,一样的泡沫时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前路。
每当这时,过去的故事又可以拿出来再细品一次。
一、一个泡沫是如何吹起来的?
1990年中期,美国的公司陆续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
他们把自己公司名后缀上加上“.com”或者在名字里混入一个“I”“E”。
想方设法和互联网挂上钩。
传统公司改个名字,就可以声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然后开启新一轮融资。
初到的创业者只要有个域名,就会有人为他提供资金做生意。
这些创业者中最知名的是亚马逊的创立者贝索斯。
他的创业想法很简单,在一张纸上列出一个清单,上边写满了可能在网上能卖的东西,最终选择了书。
亚马逊上线刚两个月,营业额就做到了每周2万美元,客户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
这一速度颠覆了华尔街的认知,创业仅三年,亚马逊上市。
一同被颠覆的,还有亚马逊所代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因为三年间,亚马逊一直都在亏本做生意。
不要在乎利润,冲就完事了,先亏钱快速把市场占领下来,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这种玩法后来被华尔街叫做 get big fast,我给它取了个中文名叫搞快点。
在这一场有着新事物、新打法的投资热潮中,彼时大家尚且还不明白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为何要先亏损后赚钱,仅知道互联网是当下最赚钱的事物,单凭“e-”这个前缀,就可以在股市呼风唤雨。
有媒体在复盘这段概念股投资时起了一个应景的名字:前缀投资。
互联网前期是可以不赚钱的,只要用户量做上来,以后都会有。几乎所有华尔街人都达成了这一普遍共识。
这股狂热也蔓延到了中国。
1996年,中关村路上的交警要反复向问路的市民解释一个问题:“中关村‘没有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其实是中关村搭下的一块广告牌。
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在北京成立,创始人张树新在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1996年,张朝阳离开ISI创立爱特信。丁磊1997年创立网易,马化腾1998年创立腾讯,王志东1998年创立新浪,李彦宏2000年推出中文搜索引擎。
中文互联网群雄并起,他们瞄准了美国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用最快的速度拷贝学习,然后迅速本土化,拿到美国进行上市。
1998年,张朝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50名风云人物。此时距离泡沫破碎已不到两年。
二、疯狂的市场
为了应对9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于1998年9月、10月和11月连续分别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4.75%。
大量的现金由此涌向了股市。
一份商业计划书,前面有个“e-”,后面来个“.com”,就能换取到几千万美元的真金白银。
红点创投创始合伙人杰夫.杨这样形容当时的疯狂:创业点子越大胆,越能招来美元。
一家名叫Pets.com的公司,商业模式是卖猫砂,只因为销售场景是在网上,筹到1亿美元资金。
此后,他们的业务核心建设放在了打广告上。
花了120万美元买下了2000年美国超级碗广告;用了超过20万美元,只为将他们的吉祥物布偶狗在纽约梅西百货感恩节进行游行。
开业第一年打广告的营销费用,达到了公司营收的20倍。
这成为了当时美国互联网经济魔幻的一个代表。
更魔幻的在之后,当“早安美国”的母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在2000年2月23日的早间新闻中,对这只布偶狗进行了冗长的采访。
其中甚至有一长段,是主持人在问这只布偶狗,感情状况如何。
但这些对于围观的普通民众而言,并不觉得有问题。
他们此刻手握着大量从银行取出的现金,进行着投资。
尽管他们对互联网的知识刀枪不入,却难挡对暴富的憧憬纷纷买入。
“想赚钱吗?去纳斯达克买互联网股票去。”
为了回应民众的热情,98年大量互联网公司成立,以至于程序员紧缩,各家公司不得不开出天价来招聘程序员。
此刻千禧年尚未到来,但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的年薪达到了10万美元。
曾经有过辉煌战绩的老虎基金,认为整个市场处在非理性的状态,试图坚定的做空互联网科技公司。
但从97年开始,一年半的时间,老虎基金投资的一切都在下跌,只有不被他们看好的互联网企业丝毫看不到力竭的不断上涨。
投资人不再抱有希望,如潮水般从老虎基金里撤回自己的资金,一代神话就此终结。
至此,再也没有任何投资者会以正向现金流来衡量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股价脱离了基本面,只受情绪的波动。亏损,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功的标志。
这种情绪也感染到了国内当时互联网创业者,在96年张朝阳乘坐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互联网创业那会,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当时电话的普及率尚且刚到5%。
三、那些活下来的企业
坏消息首先从微软被调查开始。
1997年,微软被指控涉嫌垄断。
历时两年到1999年11月5日,联邦法官第一次就案件作出定性的判决——微软的商业行为构成垄断。
这一天,美国各大电视网直接中断了正常节目来播出这一突发报道。
微软的判决,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互联网追求市场规模的打法,存在法律上的风险。
流向互联网的资金开始变得迟疑,等到普通股民发现问题,是在2000年第一季度,大量互联网公司仍旧持续性的亏损,且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及财务造假等状况。
大量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和其团队开始偷偷套现离场。
他们对于公司具体经营状态最为了解,大量卖盘的同时出现,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与此同时,曾因降息一手造成互联网盛景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感觉到形势不对,觉得泡沫有些太大了,于是在2月宣布大幅度加息,这一措施,也加速了泡沫破灭的到来。
但这一切仅被少数人观察到,美股仍旧是一片歌舞升平。
在3月10日,纳斯达克股指甚至达到了顶峰5132点。
直到10天后,《巴伦周刊》的一篇报道被刊出,这篇报道名叫《烧光》,内容和标题一样,他们调查了207家互联网公司,71%的公司利润为负,包括亚马逊在内,51家的现金会在一年内烧完。
事实上,亚马逊只能烧10个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泡沫破碎,最糟糕的结果来了。
投资者开始恐慌性抛售,一个月不到纳斯达克指数就跌了超过25%。加上9·11事件带来影响,整个纳斯达克市值跌掉了5万亿美元,指数只有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不到。
后续为了恢复到原有水平,纳斯达克整整花费了15年。
中国互联网公司,赶上了“移动梦网”的到来,依靠民众充话费成功续命过关。
后续造成的影响是,那些年开始流行的电话费诈骗短信,延续十几年。
除话费外,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托网游续命。
段永平的步步高投资团队彼时被段老板天天要求打《大话西游2》,对比同期其他游戏产品,认定网易这款新游蕴涵有巨大潜力。
同时段永平发现,在网易每股不到1美元时,它的账面上每股还有超过2美元的现金资产,这说明公司账上有充足的现金流。
于是,在网易股价跌倒0.8美元的时,豪掷200万美元买入。坚守到2007年,网易的股价涨到了100多美元。
同样抄底成功的还有比尔·米勒对亚马逊。
亚马逊虽然没有和网易一样找到了第二曲线迅猛发展,以此度过难关。
但出于其先卖货后付款的商业模式,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凭此也顺利挺过灾难,迎来自己下一个里程。
这几天股市动荡,人心惶惶。我们不知道下一次互联网泡沫什么时候到来,但有一点不会变:
破灭的只会是泡沫,有价值的公司终将走向下一个繁荣。